首页 >> 文学/论文 >>文化 >> 豫东戏曲剧种传承发展探究
详细内容

豫东戏曲剧种传承发展探究

豫东戏曲剧种传承发展探究

  (作者:夏邑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兼新闻出版办公室主任顾常雨)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剧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二夹弦等等。比较出名的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等。经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其中《花木兰》、《花打朝》、《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几十部均摄制成影片。

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中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剧种,听众人数居全国第一,故此,河南被誉为“曲艺之乡”。明清以来,有据可查的剧种有45种之多。经查证资料,80年代,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还有35种,到了90年代,戏曲剧种尚有近30种,进入21世纪,戏曲剧种只剩不足25种,受时代新兴媒体冲击和娱乐空间的无限扩大及人们欣赏角度的转变,随着时间推移,截止目前,已不足20种,好多稀有剧种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慢慢被人们所淡忘,部分剧种因得不到有效保护,已经灭绝或游离在灭绝边缘,豫剧发展整体呈下滑趋势,豫剧剧种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一、豫东戏曲剧团基本状况  

商丘市目前登记在册的豫剧戏曲表演团体共有500家,其中包括稀有剧种四平调、道情、柳琴、二夹弦等,没有登记的业余剧团2000余家。这些剧团由于社会效益不好运转不顺、发展不景气、经济紧迫等原因,常年处于停业状态,为了保留住剧团,他们大多是在传统节庆时将演职人员聚起来开展表演活动,平常将人员分散外出打工或将演职人员分成几个小班接受婚庆、喜庆、生日、寿诞、开业等商业表演,以此维持生存,可以说他们举步艰难。2000余家业余剧团也不太景气,都是以唢呐班的形式存在,仅靠接受婚庆、喜庆、生日、寿诞、开业庆典、商业活动表演等维持经营。

二、豫东戏曲剧种基本状况

商丘市目前现存戏曲剧种有:豫剧、柳琴、四平调、道情、二夹弦、坠剧、曲剧、越调等,曲艺类有:琴书、渔鼓道情、坠子、单弦、大鼓书等。夏邑县是戏曲大县,被成为豫东戏窝,主要剧目有《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刘荣下南京》、《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朝阳沟》、《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罗汉钱》、《花打朝》、《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桃花庵》、《王三姐住寒窑》、《司马楙告状》、《打神告庙》、《十八相送》、《卷席统》、《生辰纲》、《王金豆借粮》、《诸葛亮吊孝》、《三传令》、《王三姐抛彩》、《狸猫换太子》、《王华买爹》等等。河南省豫剧剧种分类20来个,商丘占据近十三个,可谓占据河南戏曲种类半壁江山,优秀传统剧目600多个,商丘占据300多个,和整个河南优秀传统剧目平分秋色,受时代媒体、音乐以及欣赏角度转变许多剧目正慢慢渐出人们的视野,被人们所遗忘,所以作为河南戏曲剧种保护,商丘责任重大。 

三、问题及原因

究其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剧种减少方面主要有这三个:第一,方言的减少。戏曲剧种的形成与方言有极大关系。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交通的便捷,人们生活交流圈的扩大,方言差异逐渐缩小,客观上弱化了戏曲生存的土壤。第二,电影、电视的兴起与互联网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三,原有的戏曲剧种分类较为细碎,近年来,逐渐归并、统一,并在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得到认可。戏曲剧种从诞生起,就与方言、地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很多戏曲的声腔、表演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包容和相同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剧种之间的交流、融合、趋同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当这一剧种缺乏代表性人物和显著特征之后。

在院团数量持续下降方面:将艺术院团分为国有院团、民营院团和民间班社三类来统计。国有院团中包括事业体制院团和转制为企业的院团。民营院团是指进行工商(或民政)注册的演出团体。民间班社是指未进行注册登记、不定期开展演出活动的团体。以上三类中只要有1家表演团体存在即认可该剧种。

目前,我县现有剧团不足90年代的五分之一,从那时起,艺术院团不断减少,究其原因不过三点原因: 一是艺术从业人员收入过低,难以吸引人才,难以留住人才,更别说剧目创作了。从职业角度说,这一行业已经不具备吸引力,受经济收入和社会大气候影响,普遍认为学习戏曲没有出路,直接导致传统戏曲传承难保护难,艺术院校招生的难和后继无人等现象。学戏的人越少,人才就越少,艺术团就越感觉无人可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二是剧团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大多数艺术团没有固定的排练、演出场所,因无钱更换新设备,有的剧团用的还是八、九十年代的设备,早已适应不了现代演出的需求。此外,剧团对音响、灯光、乐器等设备要求较高,长年流动演出消耗较大,却得不到及时添置和更新,演出质量因此大打折扣。三是因缺少研发经费,有些民营剧团虽然存在,但没有新创剧目,存在“吃老本”现象,所以剧目演出质量不高。

四、几点建议

作为民族艺术的瑰宝,戏曲剧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生活娱乐方式的转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保护戏曲剧种的角度来说,戏曲剧种不是越多越好,对于差异小、流布区狭小的剧种,整合、归并,可能更有利于做大做强。当前,经过体制改革,作为事业单位的戏曲院团数量已经很少,企业性质院团已成为保护传承的重心。戏曲艺术正处于一个非常严峻的关头,亟需各级政府关注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保护。

推动剧种发展既要有长远的规划、顶层设计,也要找到推动剧种发展的突破口。推动剧种保护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一是启动实施艺术团体扶持和加大艺术团体扶持力度。当前,超过半数剧种的演出主体是专业艺术团,应实施对专业艺术团体及资金扶持,加大对优秀传统剧目的资金扶持,按照发现一个、扶持一个、成熟一个、提升一个、巩固一个从演出环节进行补贴,对传统优秀剧目进行大额资金补贴,撅弃扶持资金“撒胡椒面”和人情扶持、平均分配,本着优中选优、良中选良,确保把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增加演职人员工资收入,选派艺术团骨干力量进省市大剧院深造培训,提高其表演能力和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戏曲行业的吸引力,鼓励艺术团体创作、表演积极性,整体上优化戏曲艺术的生态环境。二是丰富艺术团体演出剧目,活态传承、发展创新。为避免戏曲剧种成为博物馆艺术,兼顾戏曲艺术团体,自身缺乏创作能力这一现状,建议继续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原则,有计划地抢救、恢复、整理改编传统戏,条件成熟后,移植排演优秀现代戏,促使老剧种焕发生机与活力。省、市应适时举办艺术团体移植剧目交流演出。三是向观众展示剧种的经典剧目、艺术名家、新秀,促进这些剧种的创作和演出,扩大这些剧种的知名度。四是尽快调研艺术人才问题。人才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整个艺术事业的发展。应尽快对艺术教育体制进行研究,使人才教育与使用之间渠道畅通。研究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形成普通艺术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选拔、尖子人才再造、领军人才推出一条链。 五是加大戏曲艺术的宣传力度。在大众媒体上加大普及戏曲知识、推介演出剧目,热情讴歌扎根舞台、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协调电视等媒体,将戏曲艺术的演出信息作为公益广告播放。要从娃娃抓起,让戏曲走进中小学、走进高等院校,培育大批的戏迷、剧社、曲社。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民族艺术、共同支持戏曲艺术的良好环境。 六是高度重视和引导民营院团。 作为剧种保护中一支重要力量,民营院团数量庞大,绝大多数处于规模小、水平低、制作粗劣的初级阶段,政府应予重视,加强引导和提高,定期给予适当资金补助,助其做大做强,为戏曲发展传承增添新生力量。

技术支持: 极地互联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