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加快构筑夏邑重要文化高地的思考与研究关于加快构筑夏邑重要文化高地的思考与研究 作者:系夏邑县文化局副局长蔡华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和“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高频词,先后出现了85次之多。报告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那么,文化高地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承载、代表和呈现及重要符号。所以,构筑重要文化高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文化的代表符号和重要内容的必然展现。夏邑要构筑河南乃至全国重要文化高地,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华夏文化、孔祖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孔祖文化又称孔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无论在国内乃至世界影响极大,随着史著名硕引领着中国文化发展,在国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要以华夏文化、孔祖文化传承与创新为载体,打造河南乃至全国重要文化高地,为决胜夏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夏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什么是文化高地 关于文化高地的认识,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就其个人认为,文化高地应具备一些基本特征。一是地域性。如夏邑文化高地的地域性主要包括:华夏文化,可以叫上古古都文化;孔祖文化,可以叫孔子文化、儒家文化;长寿文化,可以叫养生文化;红色文化,可以叫抗战文化;世界遗址文化,可以叫运河文化。上述文化的叠加和复合,是夏邑在组合型豫东地区协同发展中奋勇争先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二是标志性。也可叫独特性。夏邑的文化高地建设不能等同于其他区域的文化高地建设。如孔子拜祖、彭雪枫将军殉难、少康中兴三大历史事件而孕育、积淀和发展形成的夏邑文化元素,就是夏邑文化高地建设的独特性。三是先进性。文化高地建设必须具有先进性,文化高地不能是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否则,文化高地就没有生命力,人民群众也不会接受。四是人民性。文化高地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为人民建设文化高地,建设文化高地为人民。不能把文化高地建设成为价格高地,老百姓望而却步的高地。否则,文化高地门槛太“高”,老百姓进不来。五是创新性。文化高地建设要借大势、乘大势、顺大势,理念、定位、内涵和品牌等要素要持续矫正,文化高地才会有有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及生命力。 二、为什么要打造文化高地 打造文化高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和实力展现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打造文化高地,展现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地域从古至今的传承。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不断夯实文化发展根基,不断增加文化的厚重感与识别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留住文化的根。开展历史文化挖掘,留住文化的脉,开展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讲好中国故事,还原华夏文化的脉络。抓好优秀文化的展示,唤醒文化的魂,抓住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地标。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道路上,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使之得以滋养而愈发璀璨;二是打造文化高地 彰显文化担当。党的十九大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助力城乡文化振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三是打造文化高地,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区域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四是打造文化高地,增强区域发展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区域崛起的强大支撑,加快构筑文化高地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全面加快实现文化强国的有力抓手,经济师硬实力,文化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文化繁荣“中国梦”,必须注重“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驾齐驱、同步推进的新阶段。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同步发展,才能实现“加和效应”向“乘积效应”转化,为实现文艺复兴“中国梦”创造条件。 文化高地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和文化流光溢彩的展示,更是一个地区文化的代表及支撑,也是一个地区的品牌和招牌。再者各地作为文化名城要想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更需要文化引领和支撑,所以打造文化高地势在必行。 三、打造文化高地的思考 打造文化高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要把握方向,形成合力,笃定前行。具体来讲,一是进一步加快文化思想观念大解放。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化人,文化是乘风化人。文化“化”的不仅是“物”,而更是“人”。为此,要重新审视文化的本质和作用,要敬畏文化,要欣赏文化,要“吃”文化。要靠文化安身立命,要靠文化生存,要靠文化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文化高地的谋划、研究、宣传、规划和建设。要发挥文化人才和文化团队及文化协会的优势,加快文化高地的谋划与研究,拿出一批务实的研究成果,如文化发展报告、先进群体文化发展报告等;要加强文化高地的宣传与推介,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对文化高地精准宣传与推介,把文化高地的“魂”说清楚、讲明白、利用好;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本地文化高地,统筹与整合本地文化资源,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三是进一步激活文化高地建设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包括三个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此,要进一步激活本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大文化高地建设的效应。四是进一步把文化高地建设成为文化人才高地。据统计,目前,全国人才资源总量数约12000万人,而文化人才不足800万人,占6.7%。从学历上看,整体学历层次偏低,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从专业结构上看,创新型高学历、高层次专业人才较为稀缺;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人才占比不高,人才队伍老化现象比较明显。五是进一步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高地建设的重点来抓。文化产业既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又要让人民群众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消费、传承。要通过一台大型舞台艺术、一部文化大片、一个影视基地或者主题公园、一条文化街、一个文化艺术节、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一个文化产业园、一个文化游览区、一个文化景区、一个文化连锁品牌等来呈现主题文化,来展现文化高地建设成果,来凸显文化高地影响,打造本地文化金字招牌,通过构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为构筑本地文化高地奠定基础、渲染氛围。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链,从而实现文化产业模式与载体、文化产业内涵与魂魄、文化产业体制与机制相互融合,进而推动本地“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大体育”文化综合高地建设。 四、如何构筑文化高地。 构筑文化高地,要切合本地实际,结合本地现有文化品牌或历代名人及外围旅游资源品牌。确切的说构筑文化高地要充分利用当地知名文化品牌,把堪称本地根与魂的文化拿出来进行包装、进行渲染、进行展示。既可以利用名人思想、文化、著作、居住地、旧址等影响做大做强文化影响,也可以利用古遗址、旅游景点、文化传说、著名街区、历史渊源、名胜古迹等进行宣扬,提升当地知名度。鉴于以上所述,要把当地不折不扣的知名文化品牌和文化“大腕”充分展示、挖掘出来,并形成积极效应,为构筑文化高地提供人人认可的充足条件,达到提起某个名称、词汇、地点、名人联想到本省(市、县)、提及本省(市、县)名字首先就联想到某位大家或某个知名的事或物。让其成为本地的代名词。 那么,如何构筑文化高地,本人认为应先进行建设,全面修缮古遗址、古村落等,改观古遗址、古村落等周围村容村貌、美化环境、拓宽道路、清结河道、植树种草绿环亮化,把文物保护、景区建设和区域同步建设发展,将城市建设向外延伸,建设主题公园和文化产业园及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文化博物馆和文化街区及文化广场等。通过一系列建设,进而构筑文化高地,推进文化高地建设进程,实现文化高地引领文化之先驱。 |